从产业地图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,德拓1年联合17所高校产学合作

人工智能正成为各行业的有力助手。教育行业,人工智能为传统课堂带来新鲜的教学、学习体验;媒体行业,人工智能辅助新闻选题、报道助推记者编辑们做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;政府部门,人工智能的应用提升了政务工作效能,可见人工智能能力正在凸显。

近来频频被提及的“新基建”,其中就包含了人工智能,随着我国对于新基建部署的逐步深入,许多人看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机会。

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

我国正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步伐,自2017年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发布以来,全国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先后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政策,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。

近年来,人工智能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,在2014年至2019年间,人工智能领域融资额由98亿元增至2018年的千余亿,尽管在2019年,融资规模有所下滑,但仍超900亿。根据猎聘网数据来看,2015年至今,对AI&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增长也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。

人工智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同样反映在了薪资水平上,从数据上来看,人工智能类岗位薪资普遍要高于平均薪资水平。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例,可以看到,在北京、上海等地的薪资均达到30k左右。

人工智能区域发展不均衡

从地区分布来看,京津冀地区人工智能企业数高居第一,仅北京一市企业数量占比就高达43.2%,川渝地区占比仅为2.6%,尽管目前数目不多,但基于“成德眉资”经济圈的建立、成渝双城融合发展,该区域是创业创新高地,相信在未来,有更多如德拓这样的大数据、人工智能企业会在此落地生根,使川渝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
在拥有人工智能企业数排名前十的省市中,北上广稳居前三位,其次是浙、苏、渝等,长三角地区主要省市江浙沪皆排在前五名;京津冀与珠三角地区则表现为“一枝独秀”,北京、广东占比非常大,而该区域其他城市仍有待发展。

众多高校新设AI专业,产教融合成未来趋势

从数据来看,开设人工智能专业高校的省市共计29个,高校数量共计214所,其中江苏、北京、山东获本科人工智能建设资格高校数量较多,排名前三。

反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分布,山东省排名第10,占比仅为0.9%,但高校数量与北京持平,均为15所;针对这一“反常”现象,从地理位置上可以得到一些解释,山东上靠京津冀,下接江浙沪,而这些省市都是高新产业聚集地,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居多。对于山东高校而言,开设人工智能专业,培养人才可输出至周边人工智能发展较好的地区。

其次,从国家政策方面来看,中国科学技术部3月9日公布,支持四城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,济南便是其中之一,相信之后山东地区人工智能产业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,吸纳更多的人才。

根据全国人工智能高校综合排名情况,可以看到北京以6所高校的数量居第一位,其次为江苏、上海等,可以看到,以上高校的科研、师资力量雄厚,能够为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理论教学。

而市场所需要的人工智能人才,大多需要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,参与过真实项目开发建设,是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兼备的复合人才。

德拓作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企业之一,联合高校共同打造出新型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。以学校为平台,以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诸多实战经验的科技企业-德拓为实战教练,从“课程体系、师资培养、平台建设、实战实习、科研支撑”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建设,培养出符合未来企业需求的人才。

校企联合模式,培养数据智能人才

针对实际的专业建设需求,德拓集“教”、“学”、“研”、”用“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平台——DSight智慧实验室,可以为师生、科研人员提供在线学习、教学资源、实战训练、科研应用的服务,具体包括:

01  提供教学实训资源,包括教材、PPT、视频、实验指导书、实验数据、实验环境、实验工具等;

02  提供教学实战资源,依托行业真实项目进行实战案例包装,包括项目方案、脱敏数据、算法模型、结果比对等;

03  提供科研平台支撑,包括科研项目中所需要的平台、工具、算法模型、可视化展示等;

04  提供综合服务,包括实践型师资培养、技能认证、校外实训、创新创业辅导等;

具体课程资源包括:

此外,平台还包括师资培训课程,提供专业技术认证证书以及包含上海、北京、南京、成都等十多个现场实战实习地点。

目前,德拓产学合作第二期已完成申报。过去的一年里,我们共与17所高校开展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一期项目的建设,包含:东北大学、南京邮电大学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、湖南大学、北京邮电大学等等,也收获了各大高校的好评。通过德拓与高校在产、学、研等方面开展类型丰富、层次多样的合作,共同完成了“联合科研、企业工程师联合教学、企业实习、双师培养计划、联合课程改革”。

人才教育,我们一直在路上。如果您有意向申报产学合作,点击文末阅读原文,填写相关信息。

未来,我们也期待与更多高校联合,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,促进企业生产效率,实现社会经济发展。